9月11日,信陽市2025年秋季開學思政第一課"銘記歷史 面向未來——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勝利80周年"播出后,在信陽市第三實驗小學引起強烈反響。今天,來看看信陽市第三實驗小學師生的觀后感,看看他們是怎么說的吧。
信陽市第三實驗小學四(9)班 范梓琳
今天,老師組織我們看了開學第一課《銘記歷史,面向未來》,看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。
影片中,那一段段殘酷的歷史畫面,一幕幕展現(xiàn)在我的眼前。日軍踐踏我們的土地,無辜百姓流離失所,被日軍殘忍殺害??粗切┦ジ改傅暮⒆?,身上沾滿了血跡,聽著他們喊叫媽媽的泣血呼喚,我真是心痛不已!我仿佛聞到了濃煙焦味和炮彈的轟炸聲,仿佛看到了英勇的戰(zhàn)士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抵抗外敵,他們在槍林彈雨中沖鋒陷陣。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楊靖宇,他犧牲后敵人扒開他的尸體,胃里只有干草、棉花和樹皮,一粒糧食也沒有!這深深震撼了我。
展開剩余82%觀看完影片,我明白了要勿忘國恥,銘記歷史,“少年強則國強”,我們是祖國的未來、民族的希望。遇到困難時,勇往直前,不輕易放棄。我相信,只要我們努力奮斗,祖國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。
信陽市第三實驗小學五(2)班 何依娜
“銘記歷史,面何未來”。
今天,在思政課上,老師帶領我們回顧歷史,緬懷先烈,令我心潮澎湃,感慨萬千。
課堂上,一幅幅歷史畫面在眼前浮現(xiàn),那是拋頭顱、灑熱血,是英雄們用生命譜寫了壯麗的篇章。
讓我記憶最深的是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!他是讓日寇聞風喪膽的”楊將軍”,是水天雪地中永不熄滅的“民族火炬”!楊靖宇沒有等到“回家種麥子”的那一天,但他的名字永遠刻在白山黑水間,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。他是英雄,更是一種精神!楊靖宇的英雄事跡充滿了英勇和壯烈,展現(xiàn)了堅定的民族氣節(jié)和不屈的精神。
觀罷課程,心潮難平。中華民族的記憶充滿了千磨萬擊,而奮斗的精神正是我們傲然屹立的根基。我們站在歷史的肩膀上面向未來,唯有將深刻的銘記化為不竭的動力,方能以青春之我,創(chuàng)建青春之國家,青春之民族。
此行路遠,但使命在肩,吾輩已在路上。
信陽市第三實驗小學六(3)班 郭馨雅
開學之初這堂以“銘記歷史”為主題的思政課一開場,便將我拉入日本侵華時的破碎山河。淞滬會戰(zhàn)的硝煙里,斷壁殘骸堆成的廢墟上,一個嬰兒張著嘴嚎啕大哭,那哭聲像細針狠狠扎在每個人的心上,是無數(shù)無辜生命的縮影,是國家破碎時最無助的吶喊。畫面切到林海雪原,“抗爭”二字瞬間有了具象——楊靖宇將軍的身影映入眼簾。子彈貫穿胸膛,他背靠著大樹,用盡力氣舉起機槍,“啪嗒”射出最后一顆子彈。課堂結束時,歷史的回聲仍在耳邊低語。所謂“銘記”,從不是反復咀嚼仇恨,而是把楊靖宇將軍的“信仰”、遇難同胞的“苦難”,都化作前行的力量。走在校園小徑上,陽光落在書頁上,我忽然明白,新時代青年的“振興”從不是空洞的口號:課堂上把每一個知識點學扎實,是為了將來能為國家發(fā)展破題;平日里守住每一份責任,是為了不讓歷史的悲劇重演。
信陽市第三實驗小學周鈺婷教師
思政第一課《銘記歷史,面向未來》引發(fā)了我深層次的職業(yè)思考。作為教師,我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,更是歷史的傳遞者和未來的奠基者。
歷史并非塵封的過往,而是流淌在我們血脈中的精神基因。它教導我們,真正的銘記不是重復史實,而是領悟其中蘊藏的民族風骨與精神。在教學中,我將努力引導學生在回望苦難輝煌時,感受到的是一個民族不屈的脊梁,從而在心底種下家國的種子。
面向未來,教育的核心在于喚醒與賦能。我們要培養(yǎng)的是能夠以歷史為鏡、明辨方向的新一代。他們既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滋養(yǎng),也要具備開拓未來的勇氣與能力。這要求我們自身必須先成為思考者與踐行者,將歷史的厚重轉化為課堂的鮮活,啟迪學生從“知史”到“識勢”,最終邁向“實干”。
信陽市第三實驗小學龍玉林 教師
在新學年的伊始,有幸觀看了觀看了《銘記歷史 面向未來》這堂思政第一課,楊靖宇將軍的堅毅、信陽賢山英雄們的不屈,讓我深刻體會到抗戰(zhàn)精神的重量。
作為二年級的班主任,我思考如何讓這些宏大的歷史和精神,浸潤孩子們幼小的心靈。我不能講深奧的道理,但我可以講感人的故事;我不能要求他們背負沉重,但我可以播種光榮的種子。在今后的班隊會上,我會把英雄的故事變成一個個生動的繪本故事;在語文課上,我會引導他們用稚嫩的語言,寫下對“英雄”和“勇敢”的理解;在日常管理中,我會鼓勵他們遇到困難時不退縮、互相幫助,這就是他們這個年紀對“抗戰(zhàn)精神”最好的傳承。
我希望在孩子們心中,種下一顆名為“英雄”的種子,陪伴他們面向未來,茁壯成長。
信陽市第三實驗小學任柯教師
近日,我觀看了“銘記歷史,面向未來”秋季開學思政第一課,深受觸動。作為一名教師,這堂課不僅是對抗戰(zhàn)歷史的回顧,更是一次深刻的教學啟示。
思政第一課中,讓我意識到,在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(guī)律。對于低年級學生,可多采用故事、圖片、視頻等直觀形式,現(xiàn)在的小學生距離抗戰(zhàn)年代已經很遠了,他們對于抗戰(zhàn)的了解不夠深刻,像觀看一些歷史視頻,可以讓他們更深入地了解到抗戰(zhàn)時期革命戰(zhàn)士們視死如歸、勇戰(zhàn)敵寇的不屈精神,從而激發(fā)他們對英雄的崇敬和愛國的樸素情感。此外,還應加強實踐教學。如采訪抗戰(zhàn)老兵或其后代,撰寫調查報告,使學生從不同角度了解抗戰(zhàn)歷史,傳承抗戰(zhàn)精神。
信陽市第三實驗小學周小蘭 副校長
通過觀摩《銘記歷史 面向未來》這節(jié)思政課,我深切體會到歷史教育在青少年價值觀塑造中的奠基作用。這堂課不僅傳授歷史知識,更在少年心中植下家國情懷的種子。
小學生認知特點決定了歷史教育需要敘事化、情感化、形象化。本節(jié)課通過鮮活故事、直觀影像和互動對話,讓歷史“活”起來,使孩子們在情感共鳴中理解民族奮斗歷程,自然而然地生發(fā)出對先輩的敬仰和對祖國的熱愛。
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者,我們當以史育人、以文化人。創(chuàng)新教學方法,將歷史與現(xiàn)實相聯(lián)結,引導學生在回望來路中明晰未來方向,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。期待孩子們帶著對歷史的敬畏、對未來的向往,成長為有理想、有擔當?shù)男聲r代少年,將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,用行動續(xù)寫屬于他們的精彩篇章。
編輯:凱升融媒
發(fā)布于:河南省翔云優(yōu)配配資提示:文章來自網絡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